【原创】冬去春来, 国产MCU的盛夏荣景可期!

作者:强芯一言

对于大多数中国 IC 设计企业,尤其是 MCU 公司来说,过去的兔年会倍感煎熬。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,全球半导体进入下行周期,在需求下降和去库存的双重压力下,大部分MCU公司(包括上市公司)的营收和净利润大幅下降,很多公司出现亏损甚至大幅亏损。

MCU作为2021年严重缺货的代表,曾被媒体各种曝光,去年似乎也受到媒体的青睐,许多半导体悲观的论调都捎带上国产MCU。客观事实确实无法让人乐观,这不能否认,但如果静下心来,跳脱纷繁芜杂的表面信息,从较长的时间轴和大逻辑去看,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,冬去春来,国产MCU的盛夏终会到来,荣景可期!

1.jpg

01
MCU市场是一个规模宏大而且持续增长的市场

MCU是一个巨大的市场,2022年全球MCU市场约220亿美元,折算成人民币约1600亿。全球MCU近5年的复合成长率超过6%,持续增长能力不错。有机构预估2030年全球MCU市场会超过300亿美元。中国MCU市场2022年的数据是约400亿人民币,最近这些年大都保持2位数增长。

MCU市场宏大且持续增长,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:其一是MCU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,应用场景无处不在,玩具、家电、物联网、工业控制、汽车、医疗电子、仪器仪表等等,几乎任何需要智能控制的设备都需要MCU;其二是智能化在各行各业不断发展,各种设备、端子都需要MCU来提升智能化水平。

几乎每年MCU市场上都会出现爆发性成长的产品,未来的工业4.0、元宇宙、人型机器人等,一定会是MCU大爆发的机会。MCU还不断向更高算力发展,原本MPU的市场已经被MCU渗透。边缘AI在大模型的推动下获得新的发展,边缘端AI与MCU结合是一个强大趋势,使得AI的适应性和落地能力大幅增强,在某个时间节点也会大爆发。

2.png

02
MCU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市场

MCU的技术底层是同源的,但不同产品需要的技术资源、参数指标千差万别,最终形成的产品差异巨大,对应的市场更是纷杂多元,中国MCU市场尤其如此,其复杂程度几乎只有长期浸淫其中的行业人士才懂得。其复杂性的体现有:

01
有产品相对通用的通用市场,也有产品相对专业的细分市场。

02
有品质要求很低的低端消费电子市场,如玩具;也有品质要求苛刻的市场,如汽车电子。

03
有资源少规格低的产品市场,如8位OTP MCU;也有资源多规格高的产品市场,如多核MCU域控制器。

04
有项目导入较快的市场,如低端消费电子,导入周期几周到几个月;也有项目导入较慢的市场,如工控、汽车,导入周期以年计算。

05
有客户很少的市场,如汽车电子;也有客户很多的市场,如新兴消费电子。

06
有不同类型和特色的客户,大的上市公司,小的不入流作坊,有终端品牌客户和贴牌客户,也有板卡厂、方案商等。

07
销售渠道复杂,大中小代理商、方案商、板卡厂,都是渠道中的生力军。

08
各种客户、各种行业对 MCU 公司的技术服务需求、要求不一。

以上这些不足以全面呈现中国 MCU 市场的复杂性,但可以看出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分析的市场。

03
MCU市场容纳度大

MCU市场的复杂性,天然使得这个市场的容纳度大。当前的中国MCU市场,有点像餐饮市场,不管是街边大排挡,还是豪华大饭店,都有自己的客户群。做快餐、大餐、面点还是火锅,都各有各的生意经。一家或几家公司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个市场里的大部分都吃掉,基本上不大可能,仅渠道壁垒就把大家分隔开来。

国产MCU公司只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,在纷繁芜杂的市场里找对自己的发展路径,保证财务正常的情况下坚持发展,就有机会做大做强。一个百人规模的公司,如果营收过亿,要生存下来其实并不很难。

3.jpg

04
国产MCU在人才、技术和产业链等方面已经基本完备

2000年前后,国际MCU大厂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,经年累月,培养了一批MCU核心人才。这些人才虽然稀少,但能够支撑起产品由研发到量产的全部流程,丰富的经验使其研发的产品与国家大厂在功能性能上几无差别,甚至个指标有超越。

MCU只需40/55/90/110nm的成熟工艺,而且对晶圆消耗不大。伴随近几年中国对半导体制造的强大投入,MCU需要的成熟工艺已经遍地开花,晶圆产能供应充足,加之原本就能力富裕的MCU封测,中国MCU的产业链已基本完备,竞争力凸显。

05
MCU的国产化率很低

中国MCU市场的国产化率,2021年前大致7%,2022年可能接近20%,2023年下降一些,约百分之十几,还是很低。

为什么MCU国产化率一直这么低?这要归因于MCU的2个特点:

其一,MCU单价不高,但其作用关键,是核心器件。通常客户不会因为MCU的采购价格降低一点,就轻易把国外MCU更换为国产MCU,特别是整个设备比较昂贵的情况下。MCU会影响整个电路板的设计,其品质、可靠性等非常重要,品牌客户普遍对国产MCU使用谨慎。

其二,MCU需要二次开发。MCU不是贴上板子就能用,需要用户在做好硬件设计的基础上,花费较多的人力开发软件,尤其是32位MCU,其开发复杂度高,资源投入多,产品测试也费时费力。所以涉及到更换MCU,客户都会谨慎考虑其二次开发的成本。

但这么低的国产化率,也说明国产MCU向上的空间巨大!只要国产MCU一直精敲细打,持续深耕、不断渗透,国产化率一定会持续上升。

06
MCU慢, 但可持续性好

芯片行业的特点就是慢,而MCU在各种芯片品类里尤其慢。它的慢体现在:

01
新产品打磨慢。慢工出细活,MCU 产品的前期市场调研、产品定义、工艺选择、产品设计、产品测试等都比较耗费时间,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从前期调研到产品上市,基本需要一年以上时间。

02
产品市场导入慢。MCU需要客户二次开发,对于复杂一点的32位MCU,客户从选型、硬件设计开始,到软件导入、测试完成,一般需要2-8个月。接着是小批量试生产,再逐渐爬坡到大批量生产,大概还需要1-6个月。

03
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慢。即使是有竞争力的公司,需要时间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,需要时间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导入到市场,最后推动竞争格局的变化,这样的变化至少需要2年以上。所以当前看到的市场竞争格局,通常是前几年播下的种子,在今天看到结果而已。MCU公司在某些市场当前的地位,与其当下的实际竞争力,不能轻易直接划等号。

04
MCU产品导入慢,但是一旦导入量产,其持续性往往比较好,特别是一些工控项目,持续量产5-10年都很常见。

05
MCU公司可以花费较少的力气稳固原有基本盘,在此基础上不断研发新产品,开拓新市场,能够较好持续积累。

07
MCU国产替代趋势不可逆

MCU也在不断提升,只是需要时间来积累,并获得标杆客户的认可。国内很多客户也逐渐认识到,为了提高自身供应链的韧性,同时降低采购成本,引入性价比高的国产MCU是必不可少的手段。

中国MCU公司以更低价格蚕食存量市场,再利用贴近中国市场的优势,以创新抓住新兴市场,在更健康维度上推动国产替代。

2021年的缺货潮只是全面开启了MCU国产替代的大门,并大幅加快国产替代的速度,目前来看,中国MCU市场的国产替代趋势已经不可逆转。

4.jpg

08
春秋战国后是群雄并起

目前中国有50家左右较活跃的MCU厂商,这些厂家规模各异,大的收入超过10亿,小的只有几千万,甚至更少。当前的中国MCU市场像是春秋战国时代,竞逐者众多,但真正的强者稀缺,能够挑战国际大厂全球地位的基本还没出现。

MCU市场格局变化缓慢,战国时代会持续较长时间,可能需要3-5年完成初步洗牌,然后再过3-5年,国产MCU的格局才会比较清晰,那时剩下的才是少数王者。因为MCU市场的大容量,以及市场的复杂性,5-10年内能够容纳的头部国产MCU公司数量可能有5-8个,但每个公司的年营收可能都有20亿以上,净利润超过2亿,市值在100亿以上。

竞争格局的变化可能缓慢,但变化可能很大。今天在舞台上有灯光的角色,不一定能坚持到后面,只有真正有持续竞争力、能够持续向上发展的国产MCU公司,在马拉松长跑中才能成为胜利者。

不过,本土MCU需要走完从专用到通用、再到专用、到通用的螺旋式发展道路,未来如果自己的MCU不能在专用领域形成特色,在通用领域体现出专业,就很难生存下去。

5.jpg

09
国产MCU的荣景可期

综合前述几个主要观点,MCU市场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庞大市场,一个国产化率比较低的市场,在国产MCU已经突破技术壁垒的当下,在国产替代加速演进的当下,国产MCU的发展需要的只是时间,时间终会克服一切困难。国产MCU公司依托中国市场做大做强,最终走向海外,甚至称霸全球市场都是可以预期的。这就是国产MCU荣景可期的大逻辑。放在这个大逻辑下,短期的去库存,结构性内卷都不是问题,尤其是国产MCU之间的激烈竞争,能很好打磨国产MCU未来在全球的竞争力。

总之,虽然国产MCU寒气还在,但市场已经开始回暖,再经过一些年的发展,一定有多个强者走出来成为中国市场的主角,一并携手挑战国际大厂的全球地位,这样的国产MCU荣景不是设想,一定会到来!

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,国产MCU崛起接下来的故事,不过是众多国产崛起故事的再一次重复而已,就像家电、手机、新能源汽车一样,不用意外。国产MCU就像酿一坛好酒,什么都备好了,只等时间的慢慢发酵,最后美酒成了就可以开坛享用。

最后,祝大家龙年大吉、万事顺意!

注:本文为原创文章,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,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

最新文章